close

P1130099.JPG P1130103.JPG

與中之島一河之隔的「船場」,則是貿易、金融活絡的商業區域,與島上的悠閒完全不同,這裡散發大阪商人爽快、豪邁的氣氛。此處發展源自16世紀,當時為因應「城下町」的經濟活動需求,而開挖了運河,由於三面環水,再加上繁盛的船運,「船場」之名由此而來。

這裡的街道與日本多數城鎮一樣成棋盤狀,由東西走向的「通」與南北走向的「筋」組成,在東西走向的「通」兩旁,林立著銷售紡織品、雜貨用品、化妝品等店面;南北走向的「筋」則成為銀行和證券公司集中的金融街。今日,這些代表過往繁榮的歷史建築,隱身於高樓大廈之中,或者成為城市地標,即使用途隨著時代有些更動,但只要保存完整,便足以從其中發現此處的歷史脈絡。

 

大阪證券交易所(1935)

最早映入眼簾的是正門呈圓弧狀的「大阪證券交易所」。這裡早先是淀屋米市的集散地,被認為是日本最早的交易市場之起始,1716(享寶初)年,開始發展出近代期貨交易的雛形,可以說是大阪金融交易的濫觴。1878(明治11)年,正式設立證券交易所,至今仍是大阪經濟重鎮。

這座建築具有壯觀的純白、圓筒形外觀,然為了因應日益發達的金融交易,現在僅保留圓筒形的正立面,後方則在2002(平成14)年拆除重建為樓高24層、地下2層的RC大樓。

大阪證券交易所.JPG  

 

大阪俱樂部(1924)

離開中之島後看見的第二棟歷史建築物,即為登錄為有形文化財的「大阪俱樂部」。位於非主要幹道的路旁,與日本棉業會館、大阪瓦斯並稱為「近代大阪三大名建築」。原建築於1912(大正元)年由大阪的財經界人士集資興建,作為會員制的聚會場所,後遭祝融燒毀,新建築於1924(大正13)年委託安井武雄設計,為地上四層、地下一層的「南歐風與東洋風」綜合樣式,

 
建材選用厚重的沙色石材,外牆的裝飾紋樣則採用東方的唐草與阿拉伯的回字紋飾,館內的門框與樑柱則為木製,極具異國風格。在1997年被指定爲有形文化財。目前並未開放參觀,但每月都會舉辦世界級的音樂會與日本古樂器演奏會,也提供俱樂部會員申請舉辦座談會與音樂會,當然也可以作為婚宴會場使用。是個光看外觀就能感覺其奢華、低調與神秘氛圍的建築物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大阪ガスビル(1933、1966)

近代大阪三大名建築之一的大阪瓦斯(大阪ガスビル),與大阪俱樂部風格迥異。為符合企業總部的氛圍,一樣由安井武雄所設計的外觀,改以摩登、現代簡潔之風格,外觀以純黑的御影石與乳白色磁磚搭配出強烈對比,因應地基所設計的弧形曲線,雖看似與周遭的建築物融為一體,卻具有絕對的存在感,連同時期的傑出建築家村野藤吾也大為讚賞:「都市建築的極致之美」(都市建築の美の極致)。

1933(昭和8)年完成後,在1944(昭和19)年曾因戰爭因素,而在外牆塗上黑柏油,作為戰時的迷彩偽裝,戰後1949(昭和24)年才去除。而另外一邊的北館,則在1966(昭和41)年委由時任安井建築設計事務所的社長佐野正一設計,同樣由大林組施工。1993年,建築史學家藤森照信,在其書寫的「アール・デコの館」(文庫版)中,形容此建築風格洗鍊、細緻,宛如高純度礦石般閃亮。(藤森照信は大阪ガスビルの様式について、アール・デコ様式が持つ鉱物感覚が高純度に洗練されたもの、としている)

2003年此處被日本文部省登錄為國有有形文化財同年又被「日本におけるDOCOMOMO100選」選為大阪現代主義建築之代表。即使僅從對街看到建築物,即使已歷經一甲子的風霜,卻仍舊掩蓋不住這棟建築物的風采。其圓弧外型、樓層之間突出的簡潔分割線,與光潔的外牆、大面積開窗,在冬日裡閃閃發光,雖然應該經過拉皮、修復等過程,也許與剛落成時有落差,然正因為持續使用、受到良好的照顧,才能得以神采奕奕的矗立於街頭,照看著每日穿梭其下與其中的大阪市民們

 

 

 

日本棉業會館(1931)

三大名建築中最後一棟「日本棉業會館」,建於大阪纖維紡織業鼎盛的1931(昭和6)年,由渡邊節設計,設計主任為村野藤吾。在正門大廳是豪華吊燈閃爍耀眼的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,挑高、曲線優美的室內空間,會議室還採用嵌有鸚鵡螺化石的大理石等,這些高品味、奢華的內裝與傢俱,正好呼應了當時紡織業景氣大好的繁榮樣貌。

最先這裡是日本棉業俱樂部(會員約800人)會員專用之處,不過現在可以事先申請,參加每個月第四的禮拜六下午2點半的館內個人參觀活動,感受一下昭和風情。我們經過的時間為下午兩點多,鍛鐵大門深鎖,在冬陽側照下,褐色系外觀顯得溫潤又耀眼。

 

 

 

 

舊小西家住宅(1906)

這裡不僅有近現代住宅,也保留了和式建築。位於道修町1的「舊小西家住宅」,便是代表。小西家的初代儀助在1856(安政3)年自京都遷來大阪道修町,從事醫藥行業(現KONISHI株式會社前身),從1903(明治36)年開始,花費三年完成了這棟結合大阪町屋常見之土藏造、三階建與表屋造之建築。

所謂的表屋造,即為住家合一之建築,總共有三落,第一落正屋作為商店使用,穿過中庭後就是服裝倉庫與兩層樓之倉庫,再穿過一個中庭,則是1912(明治45)年完成的三層樓倉庫建築。這些建築係以抹白灰的土藏造為主體,並覆以燻黑的銅板與木板(從照片中推測),均具有防火功能,以確保商品與存放物、還有居住其中的人員安全。

屋子外觀雖樸實,但使用的建材均為上等,在簡單的配置中不失講究與細節,也有巨大的爐灶,可提供家屬、員工約五十人左右的伙食。在尚未搬遷到新大樓之前,公司將電腦架在鋪著地毯的榻榻米上,營造出西方公司的樣貌,直到現在也被作為相關事務所使用。雖然該棟建築的主屋、服裝倉庫等大部分建築曾在1996年被登錄為有形文化財,但在2001年後被取消資格,僅剩三層樓倉庫仍具有重要文化財身份,目前並未公開給一班民眾參觀。

夾在高樓大廈中的和式建築,非常顯眼,從側面的牆與窗戶,可看到何謂「銅牆鐵壁」,為了預防宵小與火災,三層樓倉庫的窗戶以銅皮包覆,其餘則是傳統的木頭格柵窗。路邊偶有行人與腳踏車經過,在蕭瑟的枯樹陪襯下更顯安靜,若無網路資料輔助,很難聯想這裡曾是人聲鼎沸的藥品批發商聚集處。

 

 

 

日本基督教團浪花教會(1930)、芝川ビル(1927)、高麗橋本店(1912)、三井住友銀行大阪中央支店(1936)、生駒ビルディング(1930)

接下來的幾棟建築,雖然是短暫停留、拍照,但每棟建築各有特色。例如浪花教會的哥德式尖塔與綺麗的彩色玻璃,讓人一目瞭然建築物的用途,此為明治時期來日擔任英語教師的William Merrell Vories(威廉姆.麥勒.沃里斯)所設計,他同時也是推廣面速力達母和心齋橋大丸百貨的設計者,這些建築也說明了大阪的文化融合過程。
 
 
 
 
而位於浪花教會隔壁的高麗橋本店,則是一棟帶有辰野金吾風格的紅磚造二樓建築,經歷過保險公司、證券公司長年作為辦公室使用後,現在則是大阪數一數二的高級法國餐廳與婚宴會場。
 
 
與教會類似,代表日本明治時代後風氣逐漸開放的,芝川ビル(也可稱芝蘭社家政學園,可說是女子短期大學的雛形),則是由芝川家族所建造,與浪花教會同為竹中工務店施工。
 
    
 
與台灣的原日本勸業銀行台南支店(1937)、台北支店(1933),也就是現在的土地銀行建築風格類似的銀行建築「三井住友銀行大阪中央支店」,外型均以新古典主義為基調,採用埃及神廟般的柱廊形式,外面以仿愛奧尼克式的列柱、石材作為素材,內部則以柯林斯式列柱支撐,其豪華的內部裝設,可說是當時日本最大財團三井集團的財力展現。
 
 
 
 
生駒ビルディング則位於馬路邊,這棟房子是株式會社生駒鐘錶行投下當時幣值15萬日圓鉅額所建設。因宗兵藏所設計的裝飾藝術風格聞名,其外觀有整排瘦長的外凸窗,以及類似鐘錶的圓窗,
正門上方的窗台上設有鷲鳥彫刻等,這些豐富的裝飾使其在1997(平成9)年被文化廳登記為有形文化財產,並進一步在2004年由大阪市指定為「指定景觀形成物」。現做為出租辦公室使用,但一般營業時間內可以入內參觀。
 
 
  
 
船場ビルディング(1924)

由於時間緊迫,再加上有些建築需要申請才能入內,故上述房子幾乎都是拍攝外觀,少有機會入內。相較之下,船場ビルディング可自由入內、拍照,其再利用之方式,也較為平易近人。這座建築由桃谷政次郎成立的桃井商事株式會社所有,在建設的時候,正值大阪市區更新如火如荼進行的時代。具有敏銳與前瞻經營頭腦的桃谷,推測日後此處將成為大阪商業貿易、貨物批發重地,在建造時,便請設計師村上徹一設計了一個有坡道的拱形大門,以利運貨馬車與卡車進出,挑高與縮小的中庭,讓貨車進入後有足夠區域卸貨,也有轉彎的餘地。此外,還有大片的玻璃櫥窗與具南歐風的外觀,作為學習歐美環境美化觀念、商辦合一的大樓,相當突出。

1998年,進行了改善防震、加強結構的整修工程,也讓原本的圓弧形大門成為方正、裝設自動門的一般出入口。經歷超過一甲子,感受大阪商業起落的船場大樓,現在已經從專門的株式會社辦公室,轉為提供青年藝術家、工匠租用的工作室,繼續延續其現代、自由與多元之風貌。

 

 

走進自動門後,會經過一小段幽暗的車道,接著出現一個迷你但細緻的中庭,雖然沒有大片草地,但花盆中種植著多樣的花草,以及樹木,纖細的枝枒延伸向上,冬陽穿透其間,可以想像夏天時,這些樹木翠綠的樣貌,以及閒適待在庭園長椅上的畫面。走過洗石子鋪面的樓梯,站在樓梯口,可以感受「口」字型建築的魅力,只要站在迴廊上,隨時可以感受到陽光與風,望向四周各式各樣的招牌,老式的木頭門窗(與玻璃),彷彿踏進了另一個時空,讓人忘卻外頭大街上的車水馬龍。據說,這座屋子的頂樓還有一座英式花園,種有250種花草,一年四季分別盛開,宛如一座都市綠洲。

 

   

 

在這裡,可以看見各種創意的迸發,從小小的鈕扣,到滿屋的小提琴,以及透過窗戶看到桌上散落的筆、書,都說明這裡聚集了不同專業領域的藝術家、匠人、設計師等。看著老建築與新世代互相融合的畫面,讓人倍感開心。

 

 

走到這裡,大阪的近現代建築探訪先告一段落,儘管走了一個下午,卻只看了小部分。雖然剩下沒有多少時間,但仍要前往大阪城一探,便可將五日的關西日本建築史及再利用見學之旅做一完美結束。

 

參考資料:

1.OSAKA INFO(有關大阪):http://www.osaka-info.jp/ch_t/

2.維基百科

3.各建築物相關介紹網站

4.陳柏良等編輯,《關西日本建築史及再利用見學之旅》自製手冊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建築 日本 大阪 旅行
    全站熱搜

    u92030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