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夜晚的大阪城.JPG

 

 

最後一站的大阪城,其實比較像「路過」。由於前面的散策已經花去許多時間,

我們到了大阪城外圍的公園已經是傍晚,接近關門時間,只能匆匆拍照,留下其夜晚身影。

 

雖然現在的大阪城已是新蓋建築,但其背後的故事頗為精彩(個人也是回來後才發現XD)

 

與稱為「白鷺城」的姬路城一樣,大阪城也因其外貌,自古被稱為「金城」(或錦城),與名古屋城、熊本城並列「日本三名城」。

其座落於大阪上台地北端、緊鄰淀川、居高臨下的交通要道處,

1496(明慶5)年時為淨土宗石山本願寺擁有,後與織田信長在一向一揆的石山合戰中相爭,

最終於1580(天正8)年由織田取得此處。然隨著織田信長在「本能寺之變」中自殺,其擁有之領地等財產,也轉至羽柴秀吉(後來的豐臣秀吉)手中。

 

1583(天正11)年,豐臣秀吉開始大興土木。一年半後,主要建物完工,其他的附屬建物也在日後陸續增建。

此城規模宏偉、金碧輝煌,屋頂有金色獸頭,走廊也有金色裝飾,因此有「金城」之稱。

然命運多舛,經歷多次天災兵禍,以及數次重建修改。(圖1、圖2)

 

 

第一代城池在德川家康對豐臣家發動決定性一役的夏之陣(1615年)中,隨著城主敗亡化為灰燼。

直到1620(元和6)年才由德川秀忠原地重建,然此次重建,實是種銷毀前朝記憶、誇耀幕府威信的作法。

殘留的大阪城石牆與水堀,均被敲毀,且覆以數公尺厚土,重新建造石牆,並將天守閣移往更高處,且外觀與第一代完全不同。

9年後完工的第二代大阪城,已完全看不到第一代大阪城的遺跡。(圖3)

 

大阪城.jpg

豐臣家的大阪城.jpg圖3.jpg

 

 

作為德川幕府控制西日本的重要據點,大阪城的天守閣在1665年被雷擊中燒燬,成為沒有天守閣的城池。

到了江戶末期,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在鳥羽伏見之戰失利,倉皇逃回江戶城,大阪城再次成為犧牲品,被兵火燒到幾近全毀。

明治時期,此處被規劃為陸軍基地,東側空地作為大阪砲兵工廠位址;1885(明治18)年,和歌山城的紀州御殿移築大阪城內。

1928年,大阪市長關一,向市民提議重建大阪城,半年內募資到150萬圓資金,並在1931(昭和6)年以鋼筋混凝土重建大阪城天守閣。

這座新天守閣並未複製舊時的樣貌,而是結合了第一、二代的天守閣樣貌,

也就是大面積的白漆(德川時代),搭配最上一層的黑漆描金(豐臣時代),由兩種風格混合而成。

 

由於被規劃為軍事重地,使其在二戰末期成為盟軍轟炸目標,

雖然新建的天守閣平安無事,但四周的附屬建物卻難逃一劫。

二戰結束後,美軍進駐大阪城,卻在1947(昭和22)年9月12日夜晚十點發生火災,燒毀城中的紀州御殿。(圖4)

1950年代開始,學術界開始正式進行大阪城的修復與研究調查,1959年發現埋藏地底的豐臣家時代第一代大阪城遺跡,

1997年,大阪城被指定登錄為有形文化財。

其中重要文化財有十個,分別為:金明水井戶屋形、大手門、多聞櫓、千貫櫓、乾櫓、一番櫓、六番櫓、焰硝藏、金藏、櫻門。

另有史蹟、名所各八處:豐臣秀瀨與淀殿自殺處、刻印石廣場、機槍掃射痕、大砲、蓮如上人傳說、本願寺推定地、日本庭園,以及紀州御殿遺跡。

 

 

紀州御殿.jpg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冬夜下的大阪城打上燈光,顯得華麗又靜謐,

今日的大阪城,已經規劃成大阪城公園。範圍包括了修道館、戰爭博物館等,

提供市民與遊客一個休憩場所,走在大阪城內,沒有像在姬路城內的正式感,反而更像一個開放式公園。

而新造的天守閣也提供了電梯,讓民眾可以更方便的登上塔頂,當然你也能從一樓慢慢往上走,

參觀各樓層的展示文物,體驗戰國時期的煙硝瀰漫。

 

 

 P1130342.JPGP1130352.JPG 

 

透過這篇網誌的書寫,得以了解這座新築天守閣背後的故事。

下次再去拜訪,肯定更有感觸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大阪 建築 日本
    全站熱搜

    u92030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