離開公會堂後,正是陽光和煦的近中午時段,
在中央公會堂附近,聚集許多大阪近代發展之重要建築。
夾雜在現代高樓、小巷弄間,正適合拿著地圖,
進行城市建築散冊。
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
提到「圓頂」,我聯想到坐落二二八公園內的「台灣博物館」,
坐落在公會堂旁的中之島圖書館一樣具有讓人讚嘆的銅葺圓頂。
這座建築完成於1904(明治37)年,比台博早了四年,
同樣是當時風行的仿古典西洋式建築形式,
具有主要建築為「一」字型,左右兩側對稱之外表。
不過,日後圖書館還有繼續增建,
兩棟建設背景與使用方向也各有差異,
入口以四根龐大的科林斯式圓柱展現宏偉氣勢,進門抬頭就可見巨大圓頂,
視野從大廳正中央的階梯擴散開來,
拾級而上的階梯,透過圓頂中央彩色玻璃發散之光暈,顯現知識殿堂的靜謐與神聖。
與官方(總督府)建設、成立的台博相反,
中之島圖書館由住友家族(二戰前日本三大財閥之一)第15代繼承人住友吉左衛門友純捐贈,
在大廳的「捐獻紀念碑」上,
住吉左衛門留下捐獻圖書館建設資金的原因:
「我大阪關西雄府,人口百萬,財豐物殷,諸學競興,而圖書館之設獨闕焉‧‧‧某不自揣請獻圖書館一字暨圖書財本,若干資以效微力。」
住友財閥一開始在京都以冶銅起家,但日後一直以大阪為根據地(舊住友本社即位於大阪北濱區),
經營範圍甚廣,也曾跨足營造業(2003年住友建設株式會社與三井建設株式會社合併為三井住友建設),
做為大阪第一座圖書館,住友財閥在回饋社會上拋磚引玉,也是留名的機會。
在設計上啟用住友臨時建築部的建築家野口孫市與日高胖,
1904(明治37)年完成本館建築,1922(大正11)再增建左右兩翼附屬建物(由日高胖設計),
內部裝修以低調、穩重的色調與材質為主,輔以細緻設計。
在圓頂、木構件上均有細密紋樣與線板裝飾,
樓梯兩側放有日本著名雕刻家北村西望作品「文神像」與「野神像」,
象徵文武兼備。
1974(昭和49)年,該棟建築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。
在這棟百年圖書館內,除了一般書籍,還典藏許多在地重要文獻,
包括大阪府內市町村史誌、住宅地圖,與商業書籍,在在與當地息息相關。
即使身處大阪最早開發地段,
但此處經過安藤忠雄以都市核心(Urban Egg)與地層空間(Space Strata)的想法進行規劃後,
試圖將新舊建築互相融合,並配合地下層創造的大空間與地面親水廣場的連結,
塑造出綠意盎然、生動有趣的迴游動線,將人行道與街道、建築完整融合,
走在此處,彷彿身處一個巨大的都市公園,不需要刻意的塑造一塊綠地空間,
這座原本的水中沙洲,經過多年的人為使用與塑造,
截至今日,四周的河道未被掩蓋,舊橋仍在使用,
整個區域的歷史脈絡不僅完整保存,更有了新的生機綠地。
僅在圖書館周圍走動,也可以感受悠閒風雅的人文氣息,
最特別的風景,就是隨處可見的市民寫生。在河邊、建築物底下、花叢旁,
可看到凝視某處、揮灑彩筆的人們,也有畫到一半的大作、畫具擱著,隨處溜達的人,
這種安穩閒適的舉止,在東京就不常見,無形中說明這裡的治安令人放心。
由於圖書館正門不開放,故從側門進入。
館內非常靜謐,僅管內心讚嘆,手上相機蠢蠢欲動,
但要拍照時務必經過申請(尤其是拿大相機與外國人的身分),
在申請單上填寫相關資料,取得「攝影許可」後,就可以放心取景,
拍照僅限於大廳,其餘區域為避免打擾閱讀者,禁止拍攝。
雖然燈光昏暗,也不減其原汁原味的魅力。
經過圖書館的知性洗禮後(?),我們通過淀屋橋,往商業區(船場)邁進。
參考資料:
圖1:混沌寫真─http://chaos99.sakura.ne.jp/
圖2:國立台灣博物館─http://www.ntm.gov.tw/tw/public/public.aspx?no=63
圖3:大阪府立中之島博物館─http://www.library.pref.osaka.jp/site/nakato/
內文:OSAKA INFO─http://www.osaka-info.jp/ch_t/facilities/cat11/3086.html
國立台灣博物館─http://www.ntm.gov.tw/tw/index.aspx
部落格─ http://0rz.tw/IlyfY
維基百科: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4%BD%8F%E5%8F%8B%E8%B2%A1%E9%96%A5
陳柏良等統整,2010,《關西建築史及再利用見學之旅》,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,未出版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