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現在的橋頭糖廠工廠區

1902年:

橋頭糖廠落成,為台灣第一座新式糖廠,由日本人全額投資,也是第一座鋼骨工廠。

橋頭糖廠的出現,帶動之後新式糖廠的掘起,也成為高雄近代發展的推手。

1910年:

糖廠業務增加,為因應日本職員來台,廠區除了工廠及行政區,另外開始建造宿舍區。

1919年:

橋頭糖廠進入顛峰期,四枝煙囪高高聳立,吐露白煙。

1920年後:

宿舍區神社落成,代表宿舍區的功能完全具備,提供給日籍職員的宿舍區中除了連棟宿舍外,

還有相撲場、弓道場、野球場、馬場、俱樂部、醫院和雜貨店等生活機能一應俱全,全區呈棋盤式的規劃,

整齊的房屋及綠化地帶,每棟皆有前庭後院的設置,生活環境品質良好,可說是個獨立的世界。

以前俱樂部遺址,現在的白屋

1945年:

日本戰敗,國民政府接收日治時期四大糖廠留下的資產,歸為國營,糖業的出口繼續為國爭光。

1950~1960年代:

台灣糖業出口佔台灣外匯收入70%,是台糖最風光的時期,住在糖廠宿舍區也是另一種風光,生活與台糖息息相關。

1970~1980年代:

國際糖價一年不如一年,台糖的製糖量也隨之減少,各地糖廠紛紛整併停產,橋頭糖廠業逃不過休息的命運。

1999年:

橋頭糖廠最後一天製糖,從此煙囪不再冒出濃濃白煙,溪水不再有冷卻水流出,甘蔗園漸漸減少,台糖副業越來越多

土地也越來越少,所擁有的文化資產,未來是否能保留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。(橋頭糖廠在組織重整中定名為高雄糖廠,

但在文中仍會以橋頭糖廠稱之)

最後一天的製糖

2001~2007年:

橋頭糖廠被訂為縣立文化資產,也被文建會納入文化地景中的工業資產,橋仔頭文史協會在宿舍區開辦藝術村。

捷運也開了進來,但台糖經營依舊不長進,冰棒事業做得轟轟烈烈,也開放工廠和設立糖業博物館,但無心的散漫經營,

讓人為這些曾替台灣經濟貢獻良多的工業遺址感到可悲可嘆。

曾經溫暖過的宿舍區 

開放但安靜的工廠內部

無人管理的糖業博物館 

2009年:

興糖路一巷一號不再是文史協會的辦公室,由於台糖不願將房子續租給協會,因此過去一年文史協會與台糖為此打了官司,

最後決定離開此地搬到仕隆國小教師舊宿舍,今後會如何呢?文化資產的保存在台灣還是條漫漫長路。  

興糖路一巷一號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92030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